close

圖片1.png

 

  • 長:206
  • 出品國家:俄羅斯
  • 類型:音樂、傳記
  • 發行商:鏡像
  • 上映日期:2019.01.18

 

《夏》由俄羅斯導演基里爾賽勒布倫尼科夫Kirill Serebrennikov執導,以蘇聯八零年代的傳奇樂團「Kino」的主唱維克多崔Viktor Tsoi的成名之路改編,講述了維克多遇見伯樂-天團「動物園」(Zoopark)主唱麥可Mayk Naumenko以及麥可的妻子納塔莎Natasha Korableva過程。

 

俄羅斯對我們來說是個如此陌生的國家,更何況是蘇聯時期的音樂,《夏》是一部音樂傳記電影,但它不像《波希米亞狂想曲》是把觀眾拉回去懷念的「皇后」時光,而是把我們帶到新的搖滾年代裡。維克多崔是俄羅斯的搖滾先鋒,甚至被稱為搖滾教父,如果要以大家所熟悉的樂手來講的話,大概就像是齊柏林飛船或大衛鮑伊吧!

 

八零年代,如此禁錮且保守的年代,一群年輕人拿著樂器勇敢衝撞體制,這種滿腔熱血的搖滾精神,在去年的國片《搖滾樂殺人事件》也能體會出其中的感動。列寧格勒搖滾俱樂部,一個由蘇聯政權管理的舞台,凡是上台表演的歌曲都得經過嚴謹地檢查,但在這如此僵固的音樂環境裡,仍舊擦出不少音樂火花,維克多能在舞台上發光發熱,有一半的功勞或許得感謝麥可的拉拔,麥可早已是樂壇中的當紅炸子雞,對於維克多相知相惜也幫了不少忙,幫他安排上台表演、進錄音室錄專輯,甚至上台助唱增加名氣,兩人亦師亦友的情誼不言而喻。

01ca2b75-7987-477e-9394-7d4d4e71156f.jpg

《夏》就像是一部長達兩小時的黑白MV,而且是優秀的那種MV,導演用許多經典名曲讓觀眾回味並且致敬那個不自由卻美好的搖滾年代,在電影中除了當時俄國的搖滾名曲外,還結合了影響搖滾圈很深的大衛鮑伊David Bowie以及伊吉·帕普Iggy Pop等人的歌曲,透過編曲突破當年禁錮的枷鎖。《夏》最讓我驚豔且喜愛的就是它運用大膽的剪輯與後製手法,音樂呈現方式打破想像、別出心裁,長鏡頭、超現實、黑白彩色轉換以及如同黑板般地粉筆書寫(或許是歌詞?),這些都讓觀眾沉浸在浩瀚的音樂世界裡,尤其是導演刻意地在電影中加入一個非真實的角色,讓故事宛如在真實與架空世界中游移,這個角色彷彿年輕搖滾樂手內心在咆嘯的靈魂,打破一切常規與死板的環境氛圍,總會帶領出一段超現實的奇幻橋段,隨後再舉著「這一切都沒有發生」的牌子退場,或許這也是導演想傳達「如果是這樣發生」的想法,那麼一切就會變得更浪漫了吧!

 

的確,就算你跟我一樣對俄國樂壇一無所知,你一樣可以在《夏》中找尋到內心的悸動與澎湃,就情感層面,《夏》十分優秀,但回到電影本身,整部電影的故事極為薄弱,應該說根本不算是有劇情,大家常常詬病《波希米亞狂想曲》的劇情如同流水帳一般平淡,那麼《夏》應該只能算是日常生活中的雜記罷了,無法透過電影了解「Kino」以及成員們的心路歷程,對於角色的內心想法似乎也著墨不深,倒是用了蠻大的篇幅去敘述三人間的小情小愛,稍嫌可惜。

leto5.jpg

《夏》是一部情感上很充沛、敘事有些讓人遺憾的音樂傳記電影,喜不喜歡我想因人而異,反正我是買單啦XD~《夏》將觀眾帶領進一個美好且浪漫的想像的音樂世界裡,青年們用音樂以及理想衝撞體制,這種反叛精神也透過電影繼續傳承下去。

 

 

 

【小補充】

在拍攝《夏》的尾聲時,導演基里爾賽勒布倫尼科夫被俄羅斯政府以莫須有的罪名軟禁,至今仍無下文。

8837342-3x2-700x467.jpg

【關於真實人物】

俄羅斯的搖滾教父是一名韓國人?一開始我蠻驚訝的,後來查資料發現蘇聯時期因人口政策的關係,包括蒙古族與朝鮮族的移民也進入了蘇聯,維克多的家庭組成就是多元民族,母親是來自聖彼得堡(列寧格勒)的俄羅斯學校教師;父親則是北韓第二代移民的一位工程師。

 

當時蘇聯的環境其實對於藝術的栽培下了蠻大的功夫,但都是所謂的正統藝術,像搖滾樂這樣的地下類型是不被允許的,而維克多卻透過地下樂團逆勢而起,並成為了俄羅斯的搖滾先驅,也或多或少代表了當時蘇聯青年的躁動與反叛。然而這樣的光景並沒有持許多久,1990年維克多因疲勞駕駛而死於車禍,得年僅28歲,而1991年蘇聯解體,遺憾的是維克多無法親眼見證。

 

為了紀念這麼一位傳奇人物,位於莫斯科有一面「維克多‧崔之牆」,讓樂迷以及後人可以將對他的懷念寫在牆上,並且在1991年也有發行紀念維克多的郵票。

1280px-Russia_stamp_V.Tsoi_1999_2r.jpg 1280px-Tsoi_Wall_02.JPG

arrow
arrow

    PanJi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